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遭遇大佬“包抄” 佛山本土房企突围拿地

发表于2013-06-14

一方面是大佬级开发商看中佛山的发展前景,大举“入侵”;一方面是本土开发商在中心城区拿地越来越艰难,很多时候只能望地兴叹。困局之下,本土房企也在谋求改变,记者观察到它们通过出资、出走、联合买地等各种方式实现盈利。记者注意到,有房企在海外或外省开发的房产,也会吸引老客户购买,其中就包括佛山的客户。业界人士认为,房企无论在哪发展,都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,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
发表于2013-06-14

尴尬


地价高、地块大、没经验


看到推地只能“干瞪眼”


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根本,没有土地,开发无从谈起。“地看着很好,但只有干瞪眼的份。”这是很多本土房企看到政府推地时的第一反应。的确,纵观最近一两年佛山土地出让情况可以发现,保利、中海、万科、佳兆业、招商、绿地、万达、龙光等大佬级房企,成了各大土地拍卖场的常客,它们之间或竞相加价,竞争激烈,引起关注无数,或“静鸡鸡”以底价或低价拿地,让业界唏嘘。但这一切,似乎都与本土房企无关。“这一两年,明显感觉到本土房企拿地越来越难了。”本土长信地产营销中心总经理徐伟钊的话,道出了大部分本土房企业心声。


发表于2013-06-14

记者了解到,目前佛山推地的几个热点区域是佛山新城、金融高新区、顺德新城和整合后的“大狮山”镇,这些区域又恰好是佛山经济实力最强、前景最好的几个区域,房企们都挤破了头想进入这些区域开发。但是,无论是哪个区域,推出的土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大,土地面积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平方米,地价动辄上亿甚至几十亿元。“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,推比较大面积的地,能更快、更多地收到土地出让金,采用片区式开发,也能保证区域素质。”有本土开发商表示,非常理解政府的推地策略,但这种策略设置的地价门槛,首先就把本土的中小型房企挤在了门外。


发表于2013-06-14

最近一两年,佛山出让土地的楼面地价也在上升,从去年10月起,大部分土地拍卖时都有溢价,有些溢价超过100%。中心城区5000~7000多元/平方米的楼面地价,镇街道4000多元/平方米的楼面地价,也让一些本土开发商“望而生畏”。“高地价对开发商的开发能力要求很高,也要求企业资金实力雄厚,这两点本土开发商都有所欠缺。”有本土房企负责人表示。

发表于2013-06-14

实际上,不仅地价高、地块大,让本土开发商“咬不动”。地块本身设置的诸多条件,比如要求是世界500强公司,企业总资产超几百亿元等,也让本土开发商意识到“这地不是我们能拿的”。


发表于2013-06-14

当然,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,拿地艰难不止是本土房企的烦心事,也让一些外来的房企大佬头疼。前不久,广州一家深耕珠江新城多年的大型房企相关负责人向记者“诉苦”,企业看好佛山的发展,按照该房企开发的风格,一般是在中心城区拿大面积地块,开发一到五年甚至十年。但是,相对于保利、中海、万科等房企,这家房企显然来得有点晚了,2010年至今只在非核心区开发了两个项目,想在中心城区拿地,发现优质地块基本被“瓜分”干净。


发表于2013-06-14

出路1:联合拿地


困境之下,本土房企也在突围。虽然佛山土地市场难觅单个本土房企的身影,但也有一些房企“捆绑”开发,以联合体的形式拿地。去年上半年,8家组成的竞买联合体拍下了位于新城华章东一路以西、君兰路以南、富华路以北、华章道以东的佛(挂)2012—005地块。去年8月,三家实业企业联合拿下一宗位于千灯湖的商业用地,总价超过6亿元。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,联合拿地固然可以集合多个企业的资金优势,还可以把风险分摊下去。但几个联合体之间复杂的股权关系,很可能让开发过程风波不断。在三水,曾经有开发商因为股权问题打官司,法院查封了房产,导致业主们买的房子一直办不了房产证。


发表于2013-06-14

出路2:背后出资

另一种比较隐秘而且保险的方法,是企业出资给有经验的开发商,但出资方只负责回收资金和利润,并不参与实际的房地产开发。“我们企业有的项目就采取这种方式,我们出资,对方开发。”宏鼎地产总经理陈巧荣表示,房地产要求高速开发、快速回笼资金,多头管理有时反而会降低效率,导致摩擦不断,这种方式能保证开发高效,因为与出资方签订的回报条款,就是一根“指挥棒”,会倒逼开发方做好开发。如果做不好开发,开发方就可能面临撤资的风险,而出资方实际上损失可能并不大或者没有损失。


上一页|1|
/1页